近年來3D列印在醫療的應用越來越廣泛,從臨床教學、手術模擬、客製化植入物到組織列印,而副木的製作應用也是常被討論的議題,一般認為3D列印的優勢包含高度自由度、結合電腦軟體製作與分析以及高度的重現性。但是在目前的臨床環境要應用3D印表機完全取代治療師的傳統副木製作手法,還會面臨一些問題需要考量,才能將新興科技的臨床應用發揮到最大的功效。
此外,3D列印製作矯具的過程繁瑣,不論最終成品的複雜度如何,都必須經過3D掃描、3D軟體修圖、3D列印以及後製處理的過程,3D列印卻可能高達15個小時以上,相較於臨床最常見的豎腕副木(Cock-up Splint)為例,傳統由職能治療師手工製作只需要15分鐘左右的時間,對於在醫院病人醫療的需求時效性落差很大。
張開提出另一個成本需要考量的問題,3D列印副木的成本與強度因選擇的3D列印技術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,最普及的熔融沉積成型(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)成本低廉,但方向性強度差異明顯,層與層的堆積面受力易斷裂;而雷射燒隱適美結成型(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, SLS)或其他高階的3D列印技術可以提供足夠的強度,但單是機器的成本就將會是傳統製程的百倍以上。於在醫院現有的傳統低溫熱塑的副木則是可以重複塑形,職能治療師很容易根據個案穿戴的即時回饋進行修改,但3D列印的副木卻必須重新掃描、列前牙矯正印與修圖,在臨床情境並不符合經濟效益。
什麼是前牙矯正?前牙矯正就是將牙齒重新排列回復到正確的位置,運用各式各樣不同的工具去做調整使其達到排列正確之功能。通常兒童或大人有以下的情形皆有可能需要做矯正的治療。
1.咬合不正:暴牙或戽斗即是上下互對的關係不正確。
2.牙齒排列不整齊:牙齒排列過於擁擠或是有先天性缺牙所造成空間過多或過大者;皆需要做牙齒矯正。
3.齒顎矯正:如果是上顎或下顎太暴者,則有可能需做外科手術使其能互對及可以有正確之咬合、咀嚼功能。
要做前牙矯正通常要掌握住最佳的時機;有所謂之學齡前與青少年時期之分,因此如果能正確把握住黃金時期會比成年後做矯正來的容易多,但是有些成年人會選擇做矯正則是想讓牙齒外觀能更好看、整齊、增加人際關係、改變臉型,但由於成年人上、下顎已經停止生長了,所以他們的治療時間相對會比青少年時期較長。
臨床上職能治療師必須考量每位病人在醫學與心理社會上的需求,即興創造出最適合患者的副木,例如:病人在休息與運動兩種情境會有不同的張力變化,壓力集中點就會有所不同,副木的細節也要跟著調整。
未來期待3D列印能與不同的製造技術互補,並根據臨床需求,發展副木專用的電腦輔助軟體,建立完善的檢驗架構與設計原則,並降低醫療專業應用3D科技的門檻,以提供更符合病人需求之副木製作。